您的位置:首页 >老年园地 > 老年园地

皖 西 大 别 情


西

柳青

三年前游历湖北英山大别山后,曾在《大别情韵》一文结尾处写到:“大别山!有机会我会再来的。”今年孟夏,在“慈竹笋如编、蛙声作管弦”的日子里,我又来到了大别山的另一处腹地——皖西金寨县。

从合肥机场出来后一路往西,只见满目葱茏,遍地皆绿。由于雨水的滋润,高速路两旁的钻天杨叶子长得肥硕无比。在初夏的微风里,树叶发出了悦耳的沙沙声响。越往西行进入到金寨县地界,更感觉到那份浓得抹不开的绿,会重重地撞击着你的心坎。不论是梅山水库边上的灌木林,也不论是大湾村山后的翠竹,更不论是天堂寨前的翠柏,一切都让人感觉到整个皖西,都浸泡在绿色的染缸里。

不过,更震撼心扉的当属那绿海无边的燕子河大峡谷了。在那苍翠欲滴的绿色海洋里,有为争夺阳光直窜云天的杉树,有攀附着树木或石壁努力往上生长的藤蔓,还有在峭壁上、悬崖边石缝里顽强扎根的各类灌木……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大自然的生灵们无不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人行其间,宛如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真让人恨不得大口地大口地一呼一吸,直把心肺洗涤得干干净净。如今,燕子河大峡谷景区正进行着升级改造。有为方便游人建造的无障碍栈道,有体现着文明标志水平的卫生设施,当然还有让人胆颤心惊的玻璃桥……

遥想当年,国民党发起第四次“围剿”,蒋介石披挂上阵,亲自担任鄂豫皖三省的“剿匪”总司令,决定以全部力量进攻鄂豫皖苏区,为此部署了总兵力达24个师、6个旅共约30余万人。在重兵压境、前堵后追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进攻独山、麻埠失利,于是向燕子河进发,并拟南下英山。然而,队伍刚行至燕子河时却获悉,英山已于913日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于是在927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燕子河刘家庄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经过认真讨论,作出了先取英山、再向黄麻地区转移的战略决策,为红四方面军下步西行转战奠定了基础。

行走在风景如画的峡谷里,尽情地吮吸着被洗涤过的空气,再想想当年在那样艰苦卓绝情况下仓促、无奈踏上漫漫征途的红军将士,吾辈真的享受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福分。倘若没有先辈们付出生命与鲜血,哪来今天的“美酒送生涯”。所以说在皖西,累累的红色苏维埃遗迹,传唱至今的红军歌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匆匆脚步声以及仿佛依稀还能听到战鼓咚咚的红军广场,无不构成了今日皖西红色之旅最庄严、最神圣、最悲壮,同时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原始素材。

一路上,当地随行人员向我们介绍说,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金寨境内共组建11支主力红军队伍,还先后建立了县独立团和第一、第二、第三路游击师、战斗营等多支地方武装力量,有10多万金寨儿女投身革命参加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组织,其中参加主力红军的有4万余人。然而,主义之争,兄弟操戈,加上外族入侵。金寨先后有8万多名革命干部群众被屠杀、活埋和折磨致死。大批妇女被凌辱、拐卖,一些村庄几度变成废墟,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留下了极其严重的战争创伤。加上我们自身错误的“肃反”运动,使一大批金寨党组织和红军的创始人、领导人蒙冤被害,给红军和革命事业及金寨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与此同时,随行人员也向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水患,确保下游豫皖两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良田旱涝保收,国家在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人民又做出了淹没10多亩良田、10多万亩经济林,淹没三大重镇和自我安置移民10多万人等巨大奉献。

 “日出东边西边雨”,历史匆匆走过了几十个春与秋。与大多数老区一样,金寨如今的经济尚很薄弱,去年全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一百亿元多一点。如果说金寨还是一个贫困县,如果说在这样一个革命老苏区里还有诸多穷苦人,当你面对着这片血染的土地,面对着为了红色政权而英勇献身的数万金寨先烈,你会作何种想法?庆幸的是,党中央注意到了,习总书记注意到了。

我们是午后抵达金寨花石乡大湾村的。大湾村位于花石乡西南部,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然而,这里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村子的老建筑都相当破落、陈旧。

然而,历史在2016424日出现了拐点。这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在村民陈泽申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曾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我们抵达时,院子里空无一人,只见空荡荡的场地上,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们座谈时的十八张小板凳,已被制作成铜质的“文物”就地置放着。村民陈泽申房子的外墙红砖裸露,大门紧锁,旁边的另一扇木门,只用一根木棍支撑,突然让人有种“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凄凉之感。就在我们照完相失望地往回走准备乘车时,突然见到一位背着一捆几十斤重木柴的老人,从道路边走上来。一眼望去,他就是照片中坐在总书记左边的村民陈泽申。我们吃力地把老人背上的木柴放下来,老人就站在院子前与我们交谈起来。

 “你就是照片上坐在总书记左边那位叫做陈泽申的老人?”

老人一边抹着汗、一边点头笑着答道:“我就是,我就是。”

“总书记到你家来你事先知道吗?”

“我是提前两个小时才知道的。”老人有点腼腆,但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你是贫困户吗?”

老人一时间心情暗淡起来:“我儿子十六年前去世了,儿媳妇接着改嫁了。我老伴也在十年前走了,我现在一切都很好,就是身上经常疼痛。如今,我爷孙俩相依为命。”

我们从资料中了解到,听说陈泽申的孙子即将高考,那天习近平详细询问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他说,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

老人一再对我们说,现在政策好,领导关注民生,他们也住上新房了。不过他说,他有时也会过来这里住。匆忙离别之际,我们却忘了询问他孙子的近况,也没有想到给这位孤苦的老人来一点表示,便在照完合影后就匆匆离去,心里确实有点堵。当汽车沿着马鬃岭的山道往上攀爬时,老人弓着腰背柴的情景,凄冷的院落,破败的柴扉,久久地在脑海里萦绕着……

在皖西金寨,不能不提到红军歌谣。以前,总以为《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耳熟能详的红军歌谣,来自江西瑞金什么的。这次,才让我们知道它的发源地就在金寨。1929年农历八月,金寨佛堂坳小学教师、共产党员罗银青,根据县委指示,为庆祝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写了歌词,配以当地民间流传的喜庆欢乐的“八段锦”曲调。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经过不断传唱进而风靡各苏区以至全国,成为象征红军和苏维埃时期的一首代表性歌曲。其它的红军歌曲,如《红军滚滚过山来》《誓死保卫苏维埃》《妹送情郎当红军》等,在皖西民歌中也占有辉煌的一页。除此之外,大胆泼辣、热烈奔放、感情真挚的皖西民歌同样活色生香。如,“初见妹子初逢花,不知妹生哪一家,哪家花园缺帮手,哥愿白干钱不拿,倒插杨柳护着花!”再如,“青苔石板溜溜滑,哥愿娶妹妹愿嫁,不要郎哥财和礼,不要花轿锣鼓打,只要郎哥送朵花!”更如,“寡妇门前是非多,闲言赛似马蜂窝,哥哥爱妹有虎胆,偏要把它戳一戳,叮叮咬咬算什么!”

可见,皖西民众的确如一团团火焰。他们既有着为革命前仆后继、甘洒热血的献身精神,同样也有着为美好爱情敢于抗争、大胆表白的呐喊和飞蛾扑火、舍生忘死的追求。

这或许就是金寨人的天性。

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威震大别山,崇祯八年荥阳大战后,李自成率部东进,路过金寨马鬃岭。因山高路陡,影响部队前进,闯王快马加鞭,一纵而过,遂更名马纵岭,后取谐音“马鬃岭”。传说归传说,可现实却是严峻的。我们注意到,这里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可外界似乎鲜为人知;这里的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完整,可要建设著名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地,尚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有遐迩闻名的天堂寨,可要总结为啥游人寥寥……

所以说金寨的发展之路,不可能像闯王那样一纵飞跃马鬃岭。盘山道上的一个个陡坡,一条条弯道,都要一道道地过,才能登顶观日出,看云海,赏佛光。

这些,都是浮光掠影之后的粗浅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