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永续 山海情怀长存
—— 记深圳市大鹏半岛优秀共产党员董旭素
作者:柳 青
1936年农历二月,董旭素出生在深圳大鹏半岛一个叫做岭澳的小山村。在他幼小童年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就是那日寇的凶残铁蹄和国民党军队的累累暴行。
仇恨入心要发芽。早在1949年他13岁时,在小学启蒙老师李可铭的耐心指导下,他开始学写笔记,把岭澳村红色革命斗争史和村民参加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故事,收集记录起来。1955年,他参加工作任岭澳乡人民政府文书。工作之余,他广泛收集记录中共岭澳支部的建立、发展活动资料,撰写岭澳有志青年参军报国、村民投身抗日救亡、英勇杀日寇的故事。
董老不仅是大鹏本土人,更是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代。在长期的收集、整理资料中,他深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鹏半岛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战士们,以大鹏半岛为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他们白天潜伏在山林之中,夜晚出击打击日寇,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这片土地的尊严。这些革命先烈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大鹏的山海之间。同样,先辈们抵御外寇的铮铮铁骨和保家卫国的宁死不屈精神,也深深镌刻在董老的脑海里。
退休后,人闲下来了,身自由了,可他的内心却如同大鹏湾波涛翻滚的海浪,激荡着,奔涌着。尽管他在深圳城里有着舒适的住所,儿孙绕膝,本该纵享天伦,但他情牵这片先辈洒下热血的故土。除了节假日偶尔回城小憩,退休后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安身于此。
多少个日落的黄昏,他踏着沉重的步伐,望着半岛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的古城门,望着那斑驳陆离的墙体上,不仅留下了葡萄牙、东洋鬼子和英国海盗贪婪、狰狞的面孔,同时也见证了我军民抵御外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使“大鹏所城”成为明清时期南中国海防军事要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有多少次,他迎着徐徐的海风,沿着沾满露水的小径,心思重重地行走在半岛的七娘山脚下,看着山上一株株葱郁的树木和一块块铁塔般的顽石,想着当年东江纵队的前辈们在如此极端艰难险阻的情况下抗击日寇、袭击反动派的情景。他的内心涌动着奔腾的热血,有多少将士用青春,用生命,才换来今日之好山河。
每每想到这里,董老坐不住了,睡不着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些说出来,记下来,传下去。
所以,打自他195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收集、撰写、整理、岭澳村的革命斗争资料,并采访了村子里健在的东纵老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董老脑海里留存的记忆,他资料中保存的财富,全都是满满的“红色基因”。
2008年,他开始撰写村史《岭澳的光华》。为了掌握全面、系统的资料,他走街串户,寻访老人,现场踏看,核实资料。他觉得应该以最翔实的史料,来宣传颂扬岭澳党支部坚强领导和村民英勇斗争事迹。村史写成后,人们从书中感叹道:一个小小的岭澳村,竟有49人参加了东江纵队,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
为教育后人,2015年大鹏办事处关工委、老干活动中心,决定在岭澳社区筹建“岭澳村红色革命斗争史展览馆”。为了能让这个“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董老全身心地投入,收集、提供展馆的文字资料、照片、草图。2016年9曰2日,当展馆开幕接待客人时,董老舒心地笑了。
打这以后,董老便义务当起了宣讲员。他不顾年事已高,义务为大家讲授岭澳村的革命斗争史,讲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迁,宣传改革开放中的特区新貌。思政课是大鹏新区落实立德树人安排的课程,董老不计报酬、乐此不疲地授课达600场(次)。
生于斯,长于斯,一辈子工作于斯,董老把自己的身心全都融入了这片与己休戚与共的故土。从2012年起,他向大鹏敬老院住院长者,送去慰问品及现金,9年下来人民币达三万伍仟元。2023年7月,他又向南澳七娘山护理院住院长者送去一万元。
“岁月是一条河,轻轻地流过。流过万水千山,流过春夏秋冬,流过花开花落,流过所有时光,流过你和我......”转眼间,董老已迈入鲐背之年,他深深被歌声撩动了。他思忖着人生苦短,但他更感觉着夕阳无限美好。
2005年至今,他被各级授为最美大鹏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56项。他觉得作为一个将近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七娘山上,葱翠依然。
大鹏湾畔,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