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老年园地 > 老年园地

深圳市光明区越南归侨深情讲述



“侨”这45年,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故事

——深圳市光明区越南归侨深情讲述


顶着斗笠

肩挑晃晃悠悠的竹筐

带着成群的孩子

……

这是1978年一群越南归侨扶老携幼来到光明农场时的情景

那一年,22.4万越南华裔回到祖国,其中4300多人来到了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现为“光明农场”)。45年来,这个群体的命运和光明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越南归侨卜业寿仍然清楚地记得,19781215日那天,9岁的他,跟着大人一起,拎着大包小包、盆盆罐罐出了门,挤进一辆破旧的巴士,驶上坑洼不平的泥土公路,几经辗转,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后来,卜业寿一家人被安置到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回忆起初到光明的场景,他用“山多”“荒凉”两个词来形容。“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山,只有几栋用泥土垛起来的房子格外引人注意。”

在卜业寿的记忆中,家中孩子较多,其中5个还在上学,而家里的收入来源全靠父亲在农场打工,生活很拮据。尽管条件艰苦,但党和政府不仅为他们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还给他们安排工作,让小孩子“有书可读”,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

郑兴裕有着类似的经历。那一年,8岁的他跟着家人,从越南一路辗转回国,落户光明,一家8口人挤在60平方米的瓦房里,用木板在房里隔出上下两层,他和几个兄弟睡在上面一层。

特别让郑兴裕记忆犹新的是,刚开始时,他们上学连教室也没有,需要拿着凳子到附近竹林里上课,然而,他们却没有丝毫抱怨。“相对回国前的那一段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是那么温暖,我们坚信日子会越来越好。”“1978年,我跟着爷爷、父母回来的时候只有三四岁,一路上被父母装在竹筐背到光明的。”

越南归侨曾木养忆及当年的情况,记忆有点模糊,但童年的艰苦岁月却刻在了他记忆深处。“此心安处是吾乡。”曾木养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归侨们干劲十足,安心在光明扎下了根。

19791月“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更名为“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此后的10多年里这些归侨种水稻、种荔枝、养鸡、养奶牛。改革开放春风浩荡,催动中国破浪前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地处深圳、靠近香港,让光明人不断创新思路,找到了新机遇。

通过招商引资,光明农场引进新西兰、丹麦等国的良种奶牛进行饲养,成立晨光乳业,将新鲜牛奶卖到香港,一度占据了香港鲜牛奶市场份额的70%。此后,光明农场又以合资经营的形式,开办了现代化的养猪场、养鸽场、奶制品加工厂、肉食品加工厂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外向型综合性畜牧场。被称为“光明三宝”的红烧乳鸽、炖牛初乳、金银玉米正是光明农场转型发展的产物。

     “从最初的‘广东省光明华侨畜牧场’,到后来的‘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集团)公司’‘深圳市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光明农场的几次易名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记。”

卜业寿高中毕业后,就进了光明农场的企业当工人,被当作骨干来培养,见证了农场改革变迁。在他看来,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归侨侨眷的生活,带领他们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后来,他还在侨务部门工作多年,致力于为归侨侨眷服务。

     “其他地方的华侨农场大多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农业形式,而光明农场在分红形式、产业类型上都做了改革,这就是我们的优势。”郑兴裕说。

而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发展,归侨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我们这代人不一样,现在条件好了,‘侨二代’‘侨三代’在家门口就可以上中山大学这样的名校,对比以前在竹林里上课,恍若隔世。”

     “近年来,归侨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享受到了和本地居民同等的保障,对光明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曾木养参与了凤凰牛场土地整备工作,同时也是土地整备的受益人。在他的记忆中,1995年之后,光明开始实施政企分开、分田到户政策,老百姓自由管理分配到手的土地,大大激发了归侨们致富兴业的内生动力。此后,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加持下,归侨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2018年,光明区正式揭牌成立,进入了全方位建设的新征程和快车道。光明区逐渐成为深圳科研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正慢慢实现从一个农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的华丽蝶变,归侨们的幸福指数随之节节攀升。

 “昔日的荒山野岭已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谈到光明区这些年的变化,卜业寿连连竖起大拇指。他动情地说:“那些年,我们住在土坯房,出门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如今,大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吃穿不愁,出门都开小汽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切美好,都得益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政策红利,还有归侨们不懈的奋斗。”

郑兴裕对此同样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无论是科学城日新月异的建设进展,还是随着地铁6号线开通而更加便捷的公共交通及随着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而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归侨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光明区不断前行的每一步。

他深有感触地说:“当年刚到光明时,和侨居的越南村庄相比,光明还比较落后,如今‘反转’过来了,那边似乎变化不大,还是泥巴路,而光明变化却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

曾木养有时候还专门拍一些记录光明变化的视频发到“朋友圈”和家族群,那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风貌让侨居异国的亲友们眼前一亮,大家都不敢相信光明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今年6月,他堂哥的儿子从越南回光明探亲,走在柏油马路上,看着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忍不住感叹:“发展太快了,都认不出来啦!”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归侨将在光明这片热土上,亲历并见证更多奇迹。     (采写:深圳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