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老年园地 > 老年园地

党贵锁与李淑琴的爱情记录


风雨六十载  恩爱伉俪情

党贵锁李淑琴的爱情记录

作者:胡文红



 

春秋同甘苦,寒暑共搀扶

朝暮影相随,晚情藤缠树。

 

这是居住在深圳宝安区年过八秩的党贵锁老人,对自己走过60年婚姻历程的心路写照。

党贵锁1942年出生在陕西耀县党家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不到一岁父亲就病逝了。当时才33岁的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5个孩子,艰难度日母亲硬是用纺线车出了家3位读书人

1959年党贵锁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了上师范学校。本来应该1962年8月毕业,但因为当时的特殊时期,他被提前毕业,分配市属重点学校的一所小学任教。

那一年,他刚刚20岁。

也就在一年,文章中另一位主角——李淑琴出现了。她在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这在当时的陕西农村,几乎极为罕见

李淑琴娘家在铜川市王益区韩家塬,因出身富农使她在那个时代备受歧视因此,她也明白,要想让女儿有一个好一点的前途,只有好好读书。为此,她父母力排众议,坚持让她读完高中。但同样也是家庭成分的影响,尽管拥有高中学历,命运只能安排她在家务农。

党贵锁母亲常:种不好庄稼一季子,娶不好媳妇一辈子。

如今,他与李淑琴风雨同舟,恩恩爱爱一路同行走过了60。可这桩婚事的起因,却是为“冲喜”而

刚刚参加工作的党贵锁热情满怀,当年年底就被评为模范教师。谁知到了1963年1月份,却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查,居然是当时谈痨色变、“十痨九死”之说的浸润性肺结核病。

党贵锁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病情也急速加重家人在这个情况下提出了“冲喜”的建议。

那时,党贵锁家里一贫如洗。哥哥结婚,姐姐出嫁,而他当时的工资只有34.5元。所以只能暂时把病情隐瞒起来,然后放出风声说要找对象

就这样,李淑琴进入了党贵锁的视野。李淑琴觉得,这个虽然身材不高家里很穷,但对这个有文化有工作的小伙子还算满意因为她看重的不是对方的经济条件,而是对方的素质和人品。而党贵锁当听说女方没有意见,女方娘家没有提彩礼一事,心里甭说有多高兴

一次,李淑琴在一位高中同学的陪伴下,到党贵锁家。她发现家里在熬中药,问有什么病党贵锁这个老实人平生第一次撒谎,说是得了肺炎,实诚的李淑琴也没有再深究。

后来,他俩断断续续交往了几个月,于1963年国庆假期举办了婚礼。此时虽大饥荒年代已经过去,但国家的经济尚未复苏,物资相当短缺他们凭结婚证只买到了一床麻料被面,连被里子都是借来的。婚宴上只有小米干饭来招待亲友和同事,更别说结婚纪念照

就这样,党贵锁自己当时不知道能不能治好“痨病”、却娶到了一个人人羡慕的“高中毕业生”媳妇,又不要彩礼,觉得上天格外地眷顾了自己,就像瞌睡遇到枕头般地给自己送来了“林妹妹”

婚前由于交通不便,往来不易,他们仅见过两三次面,通过五六次信。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有言谈字里的海誓山盟,婚后才开始了真正互相了解的过程。

结婚后,党贵锁患肺结核的事实就瞒不住了。李淑琴知道真相后,虽有幽怨,但没有更多的指责和埋怨,而是多方体贴、关心照顾自己的丈夫。她精神上鼓励不要被疾病吓倒,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上想方设法改善伙食,为丈夫提供营养。每到周六下午,李淑琴就把积攒了一周的好东西拿出来,开始筹划一“丰盛”的晚餐一方面给丈夫增加营养,一方面改善婆婆的伙食。

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加持下,同时党贵锁自己也主动地加强锻炼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个被人谈“痨”色变的疾病,在他结婚一年后,竟然奇迹般痊愈了。

每当提起当年的那场病,党贵锁都会万分感慨。他清楚地知道,他的乐观心态、战胜疾病的信心,很大程度来自新婚燕尔的妻子。结婚后他俩恩恩爱爱,相互关心。李淑琴对他感情上的爱护,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使党贵锁感受到了的温暖、爱的力量,使他看到了混沌世界里始终有一盏闪亮的明灯在前头闪烁,从而激发了对生活希望。

60年的婚姻生活中,党贵锁和李淑琴一直保持恋爱中的状态。那就是:放大对方的优点,缩小对方的缺点,互相包容,互相体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至今使党贵锁没齿难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那个人妖颠倒的特殊年代,党贵锁有一次人诬陷将要挨批斗为此他思想不通茶饭不思,闷闷不乐,心理压力很大。但李淑琴却轻描淡写地开导他:有啥了不起的,大不了咱不教书,回家种地去,我还是你的老婆

还有一次,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天,党贵锁坐公共汽车时被小偷掏了腰包。而被偷的90多块钱,是他两个多月的工资,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啊!党贵锁心疼不已十分懊丧。当他垂头丧气进了家门,李淑琴了解了情况以后,却神情淡然地说:丢就丢了吧,又不是故意的,今后多加小心就是了。几句平平常常的话,让党贵锁顿时释然,一下就解开了心中的郁闷

党贵锁说,刚结婚时,家里只有一间房子,房子里只有一盘土炕。他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只能校住宿,每周六回家住一个晚上。平时李淑琴和党贵锁的母亲婆媳俩就睡在一张炕上婆媳俩睡在一张炕上,谈古论今,关系融洽,如母女。刚开始时,每到周六回家,母亲就要邻居家借宿。后来他们也不愿意让母亲到别人家去借宿了,干脆就两代三人同睡一个炕上。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一年多。直到他俩的大女儿出生,家里新打了土窑洞,才有了老母亲单独的住处。

党贵锁的母亲一直跟他们住在一起到去世在婆媳俩相处的这20多年时间里,李淑琴总是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婆婆,把更多时间让老人好好休息是她,在白面比例很少的情况下,从来没断了婆婆的白面馒头。是她,宁可让自己和孩子穿粗布衣裳,也要让婆婆穿上细布衣服。是她,硬是让“三寸金莲”的婆婆,平生第一次穿上从镇上千方百计买来小尖脚鞋,婆婆高兴合不拢嘴。

1964年8月,他们的女儿出生了。由于怀孕期间、月子里的营养没跟上等各种原因,李淑琴没有母乳喂养孩子。开始他们只能用米汤、柿子汁来喂养小婴儿,把孩子饿哇哇直哭,瘦皮包骨头。后来李淑琴的父亲心疼外孙女,特意从50多里外的一个镇子,买了一只奶羊,步行着这只羊了过来。就这样,这只奶羊不仅救了他们女儿一命,而且后来的两个儿子也都是靠着这只奶羊的乳汁哺喂长大

在六十年代初,陕西农村人喂养小孩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就非常麻烦。孩子要喝奶,得现点火,现烧热水来温奶。在三个孩子相继降生的六七年的时间里,他们的炕头上总是堆着一堆细细的柴火棍,是用来晚上点火热奶用的。当然这些活儿都是以李淑琴为主因为党贵锁在远家乡的一个镇子上教书,每周只能回家一天。

党贵锁深情地说,孩子还小时,李淑琴白天地里干着重活、累活,晚上起夜给孩子喂奶、换尿布这些事情,从来不让婆婆插手。为了保证母羊有充足的乳汁,在三个孩子需要羊奶的那几年里,她白天里干完了生产队的活,还要再去割草料喂养母羊。

与此同时,李淑琴教育孩子一个字就是“严”字当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三个孩子都进入10岁左右的年龄。有一段时间,附近村子每天都放映露天电影,周围村的男女老少都争着去看,日子久了,影响了大人的劳动和孩子们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李淑琴给孩子们规定,每个星期只能看一次,并限定每周六的晚上。有一次,他们的一个孩子偷着和伙伴们多看了一次电影,看完回家后,李淑琴不打不骂,只是让他站在门外反省,好久后才让他进屋。从此,哪个孩子也不敢擅自再去多看电影。

正因为如此家教,他们家的三个小孩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高等学府。如今事业有成,在各自的岗位上发着光和热。

可以说这一个甲子,李淑琴如同黄土高坡上的一头默默躬耕的老黄牛,迎着风雨,顶着艰难困苦,为家庭,为孩子,支起了一片天。同时,也为了爱,为了情,她以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了中国女子那种善良、勤劳、忍让的传统美德。

    这一桩桩、一件件,既让党贵锁感受到“贫贱夫妻”在物质匮乏年代的那种无奈,更让他体会着婚姻中、家庭生活中那种相濡以沫、至亲至爱的人间温情。

本世纪初,党贵锁从铜川市教委主任位置上退休。此时三个孩子都已经在深圳成家立业,而且第三代也相继出生。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两口,在孩子的安排下,南迁深圳。

如今,在深圳这座生机勃勃的年轻城市,李淑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党贵锁则活跃在社区,热衷于书法活动。同时,在义工队伍里,还能时常看到这位陕西老汉忘我的身影。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60年的婚姻路上,党贵锁与李淑琴相扶相伴,不惧风雨,不畏艰难。

从满头青丝走到稀疏华发;

从腰板挺直走到身躯佝偻;

从健步如飞走到步履蹒跚;

从二人世界走到四世同堂。

 

两颗心越走越近,两份情越走越深......